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展示了黑水虻的神奇之处。这种虫子能够以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为食,通过自身的生物转化作用,将其转化为高质量的昆虫蛋白和有机肥。
有感于科研成果转化之难,黄勇平建议,由国家层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接科研项目和市场需求,特别是为中试验证等转化关键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得资本和市场的认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在采访中,黄勇平提及最多的是如何借助多方力量支持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走向市场需要中试验证,即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中小规模试验。但企业往往不愿意出钱做中试,而科研经费又不能用在这方面,且经费也不够,导致许多成果只能停留在论文或专利的阶段。”黄勇平认为,金融在破解中试验证难题上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国家提出壮大耐心资本,旨在解决项目发展周期与资金扶持周期不匹配的问题,为破解中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黄勇平建议,由国家层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聚拢社会资本和科研成果,让双方在一个可靠、权威的平台上系统地实现需求对接。若能搭建类似基金委员会的平台,将零散的社会资本聚合起来,将使优质资本快速发现高质量项目,从而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让科技创新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他建议优化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调整科研评价标准,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改变目前科研人员考核体系过于偏重论文和专利数量而忽视技术转化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现状。